成型论坛
标题:
尹同跃:靠制度来影响决策
[打印本页]
作者:
fyqc2016
时间:
2010-7-29 15:44
标题:
尹同跃:靠制度来影响决策
本帖最后由 fyqc2016 于 2010-7-29 15:50 编辑
尹同跃:靠制度来影响决策
2010年07月27日 16:23 汽车商业评论
没有休息日已是多年常态,对他来说所有时间都属于奇瑞。这位奇瑞掌门人的信条是,更希望能够做得久,哪怕自己小一点
尹同跃花白的头发与他48岁的年龄有些不太相符,也跟那张娃娃脸不太协调。6月19日是个星期六,尹同跃在芜湖奇瑞总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汽车商业评论》的专访,聊到兴处他推掉了一个安排好的会面,采访结束后立即去下一个会议,第二天是周日,他奔赴合肥参加省里活动。
没有休息日已是多年常态,对他来说所有时间都属于奇瑞。那个金弋波记忆中的同班同学喜欢玩,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喜欢看电影,喜欢在宿舍熄灯后把门打开留道缝,透过走廊的灯光看小说,但这个夏天的尹同跃肯定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一场世界杯,尽管世界上最会踢球的那个人是他造出的产品的代言人。
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对尹同跃的采访节录。
为什么慢下来
《汽车商业评论》:奇瑞早期狂飙突进,销量一直很强,大概到2007、2008年开始准备转折。当时这种慢下来的原因是当时奇瑞的竞争力不行了呢,还是市场形势所迫?你觉得当时这种慢下来跟什么有关系?
尹同跃:2001年奇瑞开始卖的时候我们正好抢了一个空当,汽车进家庭,正好是赶上好时候,量上去得比较快,同时也引发了其他企业做汽车的热情。奇瑞公司打破了中国做汽车没有希望的说法。人们总说做汽车投资巨大,外国品牌每年在中国都要发一个白皮书、蓝皮书,都要投资多少多少亿欧元或者是美元,国内呢也相信了外国人,认为必须做到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台才能够做研发。奇瑞公司当时没有想太多就做了,市场后来也接受了。
到最后,我们在想奇瑞公司的未来是什么?企业做到最后没有技术不行,所以就开始大量投入技术,包括人员。从发动机开始,世界上最新的发动机厂、最新的变速箱厂、最新的底盘厂,就是在那几年花了很大的精力做的。
我们大概是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动机研发和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因为国内还是空白。我们在技术上的成就传播得非常不到位。我们是国内第一家生产高压共轨柴油机的企业,我们是中国第一家生产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企业,我们是中国第一家生产CVT的企业。这的确是自己做的。人员、标准、配套体系都是不错的。
2007年8月,奇瑞公司销量过了100万辆,我们搞了一个100万辆的下线仪式,当时行业里面也来了很多领导,北京的部长就来了好几人,行业里也来了很多人。当时我们就讨论,再往后怎么走?他们告诉我们,也就是中国缺少品牌。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中国还是要建立品牌,当时说要建立国际品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应该说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品牌建设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到位的30年,但是整个国家完成了一个原始积累。但是后30年,我们不能再牺牲环境,也不能牺牲员工、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再牺牲资源,要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什么?就是一个技术和品牌,我们不能再追求速度,因为当时已经有几十万的规模,几十万的规模足以让我们所有供应商对我们重视。如果我们再做一个门槛很低的产品,不投技术就这么盲目发展,最后一定会出现波动问题。
现在国外品牌企业往下走是很容易的,可以利用中国的投资环境,可以利用中国同样的方式可能比我们做得还好,他们可以往下探。如果我们不往上走,我们企业未来的生产空间会越来越小,甚至会死掉。
应该说,当时我们也承担了一定的所谓国家责任,大家给我们的鼓励也比较多。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到底怎么发展?奇瑞到底怎么发展?我们已经花了那么多经历把企业做起来,怎么样把企业做大、做稳、做强?实际最重要是要把它做久,一定要把这个企业做久,做久就是做具体的品牌。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品牌,后来也请了一些外国咨询公司帮我们做品牌发展策划。应该说我从18岁开始学习汽车、摸汽车,从22岁毕业到一汽,这么多年对汽车这一块是什么玩意儿,多少还知道一些。我跟世界各地咨询公司汽车人打交道,交朋友,但对品牌这一块,我们关注得还是非常小。后来我们就跟国外的人回来研究什么是品牌?我们发现我们不知道,我们也认为中国其他汽车产业也不知道,我们也认为中国的其他企业也不知道。
那现在你认为品牌是什么呢?
品牌是什么?我们认为品牌好像是口碑,口口相传。实际不是这样的,不完全是这样的。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咨询公司当时给我们做了一下测试,当时拍了很多人的照片让我们分解他们的层次,也就是哪些人是住在五星级,哪些人是住三星级,哪些人是快捷酒店的?哪些人吃什么?哪些人穿什么衣服?哪些人剃什么头?这都不一样,实际整个社会的层次分很多层次,细分层次。
看看国外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它们由很多元素构成了这么一个东西,也就是奥迪为什么成为奥迪?大众为什么成为大众?斯柯达是怎么回事?菲亚特怎么回事?欧洲人对品牌的理解和亚洲人不一样,亚洲又分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中国人到现在还有没有把企业品牌做明白。
做品牌时我们发现,我们这些人都是工科的脑袋,做品牌更多像西方的政治,是一种历史,是一种学问,学历史的人能够组织管理国家,同样也能组织管理企业。原来惠普的那个女的,是学历史的,她在管理一个企业,而我们国家基本上都是学理工科的人在管理企业,所以在人文、社会学方面关注非常少,而人文、社会学这些东西真正是一种能把企业做长久的关键。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保存地最长久的是宗教,宗教就是一种社会学,或者是一种心理学,或者它也是一种品牌。
当时你们请了哪家咨询公司?
我们请的是美国的兰德,兰德是最好的品牌咨询公司,当时也请了麦肯锡,后来发现兰德对品牌研究还是比较深的。他们认为做品牌是绕不过去的,从那以后,我们这些人开始在这方面钻研,不再跟人家比量,不再跟人家比排名,那更多是很短暂、很虚的东西,要把高楼的基础夯实。
我们认为,现在技术已经开始可以了,我们技术有流程,也就是说技术发展的延续函数有了,我们往下做,一代一代往下走,总是把以前不足的部分、遗憾的部分抛掉,不断推陈出新,这样等于产品越做越好。
但是,产品做好了,不一定能做出品牌,不一定能做出文化,所以我们叫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比技术还重要。有很多纯技术企业也是死掉,好多有技术的企业死掉也是因为他不会管理,也不会经营。我们叫十二分品牌或者十二分文化,文化就是品牌,品牌是最重要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品牌。
学习欧美好榜样
《汽车商业评论》:那你总分是22分?
尹同跃:那是夸张的说法,表示强调。我们后来就按照这个方向做。我在一汽-大众工作的时候,有大众的同事和奥迪的同事,这两个企业文化差异比较大。当然他们也是允许这种差异,文化的差异,一个是慕尼黑的差异,一个是狼堡的乡土差异,他就让这种差异存在,甚至也是在竞争中排斥,但也是在竞争中成长,品牌定位越来越清晰。
大众原来是什么?大众原来不就是甲壳虫嘛,但是后来做成了产品系列,从甲壳虫变成了高尔夫一代,高尔夫一代又往上做更高级别的车,又做了帕萨特一代,后来就叫桑塔纳,再往下做了一个POLO,然后再往下有一个Lupo,之后又收了一个奥迪,后来又收购了斯柯达,斯柯达的品牌也是比较低的。大众在德国品牌形象高了以后,再走平民化就不一定做得动,所以在下面再垫一个斯柯达,后来又收购了西亚特。西亚特这些年也不是很好,现在也不是特别成功,规模也没有做起来,也一直是亏损。
就是说,大众一直利用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在做品牌,后面又收了一些规模非常小的产品。这些产品中进一步把奥迪往上走,就是拉空间,如兰博基尼、布加迪这些产品,这些产品不可能挣到钱,但这些产品把品牌往上拽,把奥迪逐步往奢侈品方向拉,把大众品牌往稍微豪华一点拉,尽管辉腾做得并不好,给下面这两个品牌让空间,定位是比较清楚。我们叫象限是比较清晰的,哪几部车做第一象限,哪几部车做第二象限,哪几部车做第三象限,哪几部车做第四象限,内部尽量减少一些自己相互之间的竞争,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现在也是想这么做,但不是去简单学他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哪些产品卖给谁?哪些产品卖给哪一群?什么样的造型代表了什么样的意思?我们现在是按照这个方向做,也是按照象限在划,哪些落在第一象限,哪些落在第二象限,我们现在拉得还不是特别开。因为我们的时间比较短,希望通过一代一代来拉,把品牌拉开。
所以2009年,你们除了奇瑞之外,又搞出了瑞麒、威麟、开瑞,现在一共有四个品牌。
现在开瑞实际是作为一个品牌来讲,它不是一个品牌,开瑞实际就是一个商用车,希望做成我们的铃木,小车或者叫草根车。中国是一个国家,实际也是一个世界,相当于两个国家,极度发达的中国和极度不发达的中国。一方面国家的外汇还很多,一方面还要接受很多西方国家的资助,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中国一方面有很多人,居然能买很多国外极度奢侈的产品,又有一些人,刚解决温饱,希望通过车去解决移动的问题,所以我们希望把开瑞做成中国的铃木,小型车。
威麟也不是我们的主流品牌,威麟这个品牌其实是一个商务车,叫成一个品牌其实有点大了,实际有一点像大众商务车,大众商务车也是作为一个品牌存在的。在它的旗帜下是一个情况,名字还是用大众的Logo,其实是很独立的。
当时我们也是受它启发,但是单独起了个威麟名字,作为商务车来进行单独的传播。实际我真正的品牌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就是奇瑞,一个就是瑞麒,希望把瑞麒往豪华方向做,然后奇瑞跟它做得开一点。
我们也不可能分得太碎,丰田做了这么多年,丰田到现在实际上就两大品牌,一个是雷克萨斯在上面,一个就是丰田在下面。丰田代表的是什么?丰田代表的就是平民化、中庸、中庸之道。雷克萨斯实际上也是中庸,但是是属于豪华上的中庸,是亚洲人比较内敛的个性。
而德国就不一样,宝马很显然就代表了一种运动贵族,是一种奢华,奔驰就觉得是古典的豪华车。当然他们现在不是固守在自己这一块,他们也是逐步在做一些试探,包括原来宝马小车,收了罗孚以后也在打造一个品牌,相对也比较成功的MINI,它当时也是在英国最后留了一点点根,走了一个古典和时尚相结合的道路,复活了一个老品牌,规模也不是很大。
奔驰也是在想突破,当时的想法是比较好,主要是通过扩张来实现它的帝国梦,如并购克莱斯勒,收现代、三菱的股权,创建小的Smart,但是这些新的基本上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在这个情况下做品牌,特别是研究德国的情况,觉得他们做品牌的思维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也不敢做得太远。如果开瑞、威麟不算,我想轿车就两个品牌,一个是奇瑞、一个瑞麒,我的瑞麒就是奥迪方向,奇瑞就是大众方向,奇瑞就是丰田,瑞麒就是凌志,他们之间有一个差异化。
但是丰田,实际上在日本,它里面包括很多的品牌。
我们后来总结,从品牌这一块来说,丰田不是特别好,在日本这一块有好几张网,它们的产品,前面的LOGO都不一样,后面是统一的丰田LOGO,我们叫做背书。丰田的同质化也很强,风格做不开。其实在日本,不管是丰田的车,还是其他公司的车,LOGO捂上让人去猜,是很难让人家猜出是谁家产品的。欧洲车的风格不一样,从它的造型,甚至从声音都能听出来是什么样的品牌。
我们觉得在品牌区隔方面,欧洲值得学习,美国品牌做得也是不错的,但是后来做得太多了,以后就不能支撑。现在品牌相对清晰的是福特,一方面是福特的品牌是一个极端的、大众化的品牌,上面有一个林肯,中间有个水星这一块。
最近传出水星要关闭,那你是否认为林肯也要卖掉?
不可能,水星我认为也不太可能关。福特还是一个主要的品牌,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个是福特,一个是林肯,一个是水星,实际中间地带这一块是水星这一块。
多品牌是否为时尚早
《汽车商业评论》:他们现在在讨论要不要关水星品牌,这说明这个品牌他们运作不成功。再看现代,这家公司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品牌,一点点把品牌形象往上提,应该算还比较成功。你是不是觉得中国市场足够大,通过这种分品牌能够同时把这个量做上去。你觉得如果奇瑞不搞其他品牌,只是在把奇瑞品牌往上抬,难度是不是更大?
尹同跃:还是讲日本企业,日产做了一个英菲尼迪,本田也是做了一个阿库拉,每一家都在往上提。现代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上面做得比较差,而下面这个相对做得比较好。上面的也推了快三年,第一款雅科仕出来是很早的,但就在韩国卖,量很少很少。现代在逐步区隔,每家都在这么做,这其实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对现代这么看,可能它现在量上去了,但这跟金融危机有很大的关系,并不表示它的实力多么强大,这是我们给他们的一个评价。韩国人目前到现在这种品牌的形象依然是比较低的,或者在国际品牌方面是垫底的。它同样的东西一定比别人便宜,它同样的东西一定比别人多。另外,韩元汇率变动比较少受注意,它可以上下30%、40%地变,这让现代的产品可以很便宜地在全世界一下子就推开了,人们还是要买便宜的东西,现代能做得比较便宜,别人做不到的便宜。
我说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必须承认我们品牌上的差距。所以,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更多是学欧美的品牌经验。
现在很多人都很着急,一口就想吃成个胖子。你看丰田,包括日产、本田推第二个豪华品牌的时候,实际还是在做了很多年以后。如果奇瑞按照他们的节奏,咱们推豪华车也算快了。
早了。
那为什么你们还推?是不是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还是你们也着急了呢?
现在还是不一样,现在的情况跟过去比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现在这种技术基础经验的积累、传播,随着计算机手段的提高,在浓缩。现在我们叫CAE、CAD或者CAT,实际上它就是国外百年的或者其他行业的一些经验,浓缩到这一块,大家都共同来用。
为什么过去车子做得不漂亮,它的模具还是靠手工的,它曲面还是平的,现在可以做成各种曲面,比如过去设计师可以画成很漂亮的两维图,也可以用泥巴做成模型,但是工业化不支持,加工不起来。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技术的积累,这是非常容易的。
那天我开了一下2002年的凌志,我觉得这个车怎么这么老、这么土,其实里面的整个结构还是很土的,里面用的还是卡带,里面的那几个功能都很传统。时间很短,车子却很老了。
上次去日本,他们开了个尼桑的世纪,好像觉得很牛。他们给我讲车子,说这个车子很贵的,是100多万,雨刮是自动的,大雨就快刮,小雨就慢刮,灯怎么样自动就亮了、自动就关了。然后他问,国内没有吧?我说国内5万块钱的都有,我说这些现在都可以做的,过去觉得这个电子的东西很复杂,很神秘,现在这些根本不神秘。
你现在看到的豪华车,用的技术反而还很落后,包括我们看到的法拉利、玛莎拉蒂,这些车子,用的还是AMG那种结构,它们用不起这些大量新的技术。如果过去好多传感器,如果ABS、ESP,豪华车过去发明一个功能要经过好多年。现在一个ESP把过去所有功能全部接纳进去,而且这些功能马上所有的车都可以用。
现在的技术发展在加速,过去的安全气囊,早期如沃尔沃第一个用了安全带,所以LOGO就加了一个安全带。现在哪一个车子不装安全带?法规了。如安全气囊。现在我们G6有10个安全气囊,过去说帘式的安全气囊是不是挺高档的?现在哪一个车子不是帘式的呢?
现在技术已经分不出高端和低端产品,分不出大车和小车的差距。因为现在所有供应商都打破脑袋找主机厂。我去德国供应商那里,他绝对不会让我看现在的东西,因为现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都是给我看5年后、10年后的东西。我看完以后说,你们这么干有前途吗?花了很多钱,干一个很低的东西。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扩散,人员在全球之间流动,技术在全球之间流动,市场在全球之间流动,做汽车已经很容易了。那次,有一个日本80多岁的老头,他是一个很大企业的会长。他当时对我说,中国是最适合做汽车的,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汽车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国,根本不把韩国放在眼里。
你是不是觉得大众还是最厉害的?文德恩是不是很厉害?
我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厉害,他特别像皮耶希,皮耶希做企业就是要很偏执,在技术上偏执,在质量上偏执,在品牌上偏执。我想做企业的人一定要偏执的人才能做企业,正常思维的人不能做企业,要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地方,这才能叫企业家。
回到刚才的问题。按照你的说法,现在技术的积累是很快速的,信息流通等各方面导致了奇瑞现在再做一个高档品牌,这个时机还是成熟的,而不是冒进的。
我们的产品准备是成熟的,包括我们这个产品性能本身,质量水平还是像模像样的产品,在传播这一块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个提升。
品牌之间为何不切割
《汽车商业评论》:说一下我的意见,前一段时间瑞麒品牌做广告。为什么我们说瑞麒品牌的时候,还要说奇瑞造,为什么还要把奇瑞这个名字背书在上面?你想阿库拉、雷克萨斯都不愿意跟本田或者丰田的原公司扯在一起,为什么奇瑞做广告的时候也要搞到一起,这些用意我不明白。
尹同跃:我们内部也有争议,实际上我本人还是倾向于隔开,这样更好。但因为他们有销售的压力,如果不背书,消费者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品牌是哪儿来的,卖这么贵?现在他们怎么也得说一下这是奇瑞出来的高档品牌,因为传播一个品牌、让很多人知道要花多少钱,但现在奇瑞在全国当中知道的人很多了。
但这是一个双刃剑?
这是一个双刃剑。这一块从传播方面来讲,就是我们跟奇瑞公司不能挂钩,要跟国外的东西挂钩。那天他们给我讲一个故事,凌志在美国的时候是很出名的,出来以后不说是丰田的,大家都不知道是丰田的,出来后做广告的时候就两个车型,一个是奔驰,一个是凌志,然后说“同样的品质一半的价钱”,就是联动,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还有一款车在巴西,记不清是哪一个品牌,把另外一个品牌在前面开,也是著名的品牌,然后它的车超过去,他肯定知道这个要打官司,打官司也是一种传播手段,为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品牌。
这就是互相比附嘛。
就是往上弄。
就是我们跟好的靠,不是跟坏的靠?
现在吉利也在这么干。吉利所有的品牌,熊猫上面挂个牌牌“热烈祝贺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这肯定对吉利的好处很大,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它把沃尔沃往下拉。有的企业就是顾今天不顾明天,或者有的部门顾今天不顾明天。
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熊猫的广告是“小车中的沃尔沃”,这就等于把沃尔沃往下拉。但是品牌的提升和销量上的压力,这个东西永远矛盾,我觉得这时候就要看长远。
但这受限于我们内部的考核体系。每个部门都要有KPI指标吧,卖多少台车都要考核。另外这还是受经销商的压力。经销商卖少的话,经销商支撑就困难。你要赚钱、经销商赚钱、供应商要赚钱,主机厂本身你可以不赚钱。但是从企业的战略来讲,像丰田不会跟自己挂钩,它是跟别人挂钩。
这是一种两难的矛盾,怎么办?还是就这么着,等到未来再慢慢提升品牌?
现在,我们是让大家知道瑞麒是哪一家公司做的,而不是凭空出来的一个新企业,然后再割断和奇瑞品牌的关系。我们正在想这些东西,像迈巴赫、奔驰已经够豪华了,又打造一个迈巴赫,它又不是一部特别好的车。因为这个车已经很久不造,很多人都淡忘了,奔驰又重新包装一下,一下子打造成那么贵的一个东西。所以品牌有时候是可以连续的,有时候也可以不连续。
不过,现在自己拼命往上飞,但是下面又有一块石头总往下拽,这怎么行呢?但是,现在硬把这两个品牌割裂开有点难度的。
目前两难策略下造成一种后果,就是瑞麒的品牌形象不会太高,但是一个附带产品就是把奇瑞品牌形象往上带一带,主要是这个效果。
这样肯定不好,我们品牌策划公司也反对,认为这是有危害的。但是销售部的同志讲,凭空出来一个瑞麒,谁买啊?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奇瑞,不也是凭空出来一个奇瑞吗?
凭空出来一个奇瑞是便宜车,但是瑞麒是比较贵,这个车快到30万了,大家觉得如果这是来自太小的企业,可能就不会买你的,大家觉得奇瑞现在还是个大企业了,还不错。
我们现在扯得比较远,现在扯到吉利。吉利现在也搞了三个品牌,吉利本身这个品牌不用了,成为公司品牌。然后按道理是想往豪华车提升,所以搞了一个收购,收购了沃尔沃。它现在有全球鹰、英伦,帝豪是最高的。李书福到底想提升哪一个品牌?帝豪最后打造的旗帜是提到沃尔沃的角度还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还是比较清晰的。我们上面还有一个量子汽车,是一个合资企业。量子汽车以后跟瑞麒是并行的,但是是两个方向的。
量子汽车与电动车
《汽车商业评论》:说到量子汽车,量子汽车也有好几年了,但现在没有什么动静?
尹同跃:量子汽车,我们想做一个跟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东西。国内汽车,一个是自主品牌自己来做;一个是属于合资。后来国家倡导合资也要搞自主创新,但是这个能做多远还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这几年,量子汽车聚集了全球最奢华的团队。这些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贡献?我一定是要把他抓到手的,这样我们就抓进来一大批做品牌、做IT、做产品、做销售,这群人都是精英。量子公司一开始定位就很高。
是啊,我所知道的麦肯锡的高旭不是也来了吗?
他是财务总监啊,那是一个很奢华的团队。我这个地方,德国人占的比重很多,而且都是很高层的德国人。一方面他们的调子比较高;二方面我们也需要学习学习。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合资企业做过,但是汽车公司前面那一块做品牌、做产品定义,做产品开发,基本上,我们都没有学到过。我这一块就是从一开始全部规划,有全过程,这里外国人做的所有东西我们都可以共享。为奇瑞公司的品牌往上走,教了我们蛮多东西。
这个团队现在大概多少人?
外国人就有90多人,产品已经快出来了。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可以做道路试验了。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一个是做豪华的汽车。先是传统汽车,然后电动汽车是在一点点推,因为电动汽车在短期时间内养不活自己,还是靠传统汽车养活自己。
量子汽车的电动汽车是个什么模式?
是快换电池的电动车。我们的合作方以色列公司拥有美国BETTER PLACE公司的股份,BETTER PLACE是世界领先的电动汽车运作提供基础设施者,开发可拆卸式电动车用蓄电池。电动车续航里程有限,电池不能装得太大,太大也贵,现在技术也不行,所以他们用这个方式,我认为是可行的。40秒钟换一个电池,比加油还快,然后它可以建网络。
充电方案有问题,一个是电池太贵,大批量的话国家补不起;第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不了。BETTER PLACE这种方式,只要换电站多,里程短也无所谓。所以,现在量子开发的这种电动车想完全颠覆传统汽车的模式,比如说一天交100元或者多少钱,就不用买车了,它是从汽车制造到换电站都是一家,就像手机一样,手机可以不赚钱,靠每天的话费、网费挣钱。
他们那块有电动车,咱们奇瑞的电动车怎么样?
我们的电动车也在做,我们自己也做电池,自己也在做电机,自己也在做控制器,我们的三大件、三小件都是自己做。
奇瑞是自己做电池,还是有人代工做电池?
自己做电池。这个你不知道吧?我认为中国的电池是一个优势,由于世界上的手机、电脑都在中国生产。中国的锂电池产量太大,所以我们的电池人才也比较多,所以我们的电池材料都很便宜,比别人家的要便宜很多,像A123、三星等他们做这些东西都很贵,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贵很多。我们的电池成本是想1瓦时可以控制在2元以内。
1瓦时是2元,大概千瓦时是2000元。有专家说,如果千瓦时的成本控制在120美金之内,这个价位就能挣钱了?我们是千瓦时2000元人民币,还有距离啊?
现在谁也做不到,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了国家“十一五”的目标。因为电池有几个指标,一个就是比能量,每公斤现在大概做到130瓦时,比能量的物理极限很低,我们已经朝极限迈进。然后就是循环寿命,还有就是隔膜材料,我们都在做。
怎么不找国内电池厂合作呢?
也谈过。但是好电池厂家很少。我们招了一批人,正在拼命干。我们做了四、五年了。
跟竞争对手比,比如王传福的铁电池,可能做的东西都一样,咱们的水平跟它的水平比呢?
做的东西差不多。我们的车你可以开一开,M1电动车,车子比较小,续航里程在一百几十公里吧,我们准备内装一个增程器,非常小的一个发动机,可以发电。这种车的成本大概在11万块钱左右,国家补个6万块钱就够了,像北京这种环境下的,一天也就100多公里。
海外出口继续前进
《汽车商业评论》:可能是金融危机引起的,现在整个的中国汽车海外下降特别厉害,包括奇瑞也下降很厉害,以前俄罗斯那些市场跌得很厉害,你觉得咱们中国企业往海外出口这个战略要不要坚持?还是说只是拾遗补缺?
尹同跃:肯定不是,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再大,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就是20%,80%的市场在海外。高峰时2008年我们出口了13.5万台,去年5万台,今年我们在12万台以上。
过去我们是简单地出口,也没有很大的投资,也没有花很大的精力,就是人家要车就卖给人家了,那种卖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现在我们把工厂做到国外去,我们在国外有团队,去研究人家的需求,做实验性的开发,做当地化的一些工作。
以前是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现在他们提要求,要黑内饰,要发动机大一点的,我们就按照要求给他们。过去我们并没有这种配合,现在就可以跟它配合了。过去简单的贸易很容易伤害我们,现在我根扎下去,现在我就变成了当地的企业,有部分当地的国产化。这样的话,你赶不走我。
现在我们在俄罗斯光有组装厂还不行,还得有国产化。
也在做。有一些比较大的件在当地做。跟乌克兰合作也不错。这次经济危机对乌克兰这样的国家伤害是很重的,市场萎缩得非常厉害,但我们在乌克兰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好的时候一个月6、7千台,现在一个月千把台。
目前我们海外市场有几大块,可能俄罗斯那边还是一个重点。
东欧市场,中间沉寂了一段时间,主要是消化库存,早期的库存比较大。俄罗斯是一块。俄罗斯的合作伙伴比较简单,他们一次性订很多,后来消化库存,现在消化光了,现在改成独立机构。我们现在是满足当地人的胃口,当地的道路情况和我们不一样,油品也不一样,先当地试验,觉得没有问题了再去。中东也有一块,主要在伊朗,还不错。
伊朗是有一个组装厂是吗?
对,我们是控股。第三个就是在埃及,北非,北非也不错。再就是南美,在乌拉圭,组装厂。巴西准备自己再干一个厂,不光是组装,四大工艺、研发都要有。
巴西现在是超过德国了,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了。
它现在已经300万台的容量了。巴西这个国家跟很多国家关系都很好,跟好多国家零关税,零部件也很发达,需求量也比较大,适合我们过去。
奇瑞还是后进者啊,那些老牌都去了,我们小弟弟去了他们认吗?
还好,一个月1000多台。我们在35%关税的情况下还一个月卖1000多台,要当地组装的话你想想,该卖多少台。零部件关税,就小多了。
现代汽车全球的销量布局,几大市场基本都是20%,这样的话,哪块市场出了问题都不至于影响大局,出于这么一种考量。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海外,或者进军国外的道路上,奇瑞是做得最好的了吗?
我们占到全国出口总量超过40%,包括当地组装,就是成套产品,就是税不一样。但是比如俄罗斯,你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如果到时候不实现,优惠还要退出来。肯定要实现。
奇瑞现在的出口应该不叫出口了,应该叫国际化。
咱们就叫出口,我们有个国际公司。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任何时候都要出口。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出口海外,问题还是很多。比如成套散件运过去,装出来的车不达标。我们奇瑞这种方面的人才积累、工艺准备应该问题不大吧。
中国很多汽车企业在国外表现特别糟糕,有的只有产品没有服务,有的5台车,它都出口。我们很多时候,光有订单我们都不卖的,有人说买我二、三万台车,我说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不要这样的订单。你卖给谁?在哪卖?怎么搞服务?你都得告诉我,你别给中国车砸牌子。
我本人是干这个出身的,过去是倒过来的,在一汽干奥迪,在大众的时候都是散件,怎么包装?怎么去做?怎么做国产化?我们是把人家的过程反过来而已,我们从多少年前就开始干了,我们都有很多办法,到了地方三下五除二,车就出来了。
国外有的厂水平并不低,像埃及的韩国大宇厂,大宇倒掉以后当地企业买下来了,人都是在韩国培训的,素质都是不错的,我们跟他合作以后,他觉得奇瑞是最好的。
俄罗斯那个合作伙伴,它是俄罗斯很大的一个企业,跟韩国现代合作了很多年,他们开始说,你们行吗,我们技术水平比你们高。后来合作合作发现差老远了。现在老板看见我特别客气,看到我们产品和技术他们傻眼了。
乌克兰合作伙伴这次来,看到我们的G6喜欢得不得了,拿奔驰换我们G6,我说不要,我也不会坐奔驰,我说不要你那奔驰,我每年拆掉多少奔驰,我送你一台吧。
我们现在出口每个月7000台左右,不算差了。到今年年底一个月差不多2万台左右,重新起来了。
以前说出口到欧洲去,现在好像不说这个话了。
我们在意大利有一个厂,组装瑞虎、S12、A1,在当地卖,打DR品牌。今年在意大利应该是在1万台以上。它想出去,我们不让它出去,因为它要打自己的品牌。我们不能图眼前的利益,我不能把他DR弄响了,怎么行啊,我一定要弄奇瑞的品牌。
你是不是让它挂奇瑞的品牌,它不挂。
当时不想让它挂奇瑞的品牌,因为我们不知道中国的产品在意大利、在欧洲发达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不是很清楚。当时找我们的有很多人,牛皮吹到天上去了,实打实的不敢弄。他们用DR申报、做实验,做得挺好,别人不知道是中国的车,这整个车都是我们的,我们叫SKD。
美国现在很多家也在跟我们谈,美国的法律环境更加恶劣,我们更加要小心。不搞懂,你怎么卖呢?我们现在跟一个美国伙伴在合作,他们希望把我们产品拿过去分销,我们不急,准备得充分一点,安全法规、诉讼规则都很复杂,不能轻易行动,最好它承担法律责任,我们过渡几年。
本来跟克莱斯勒的合作,如果他们不倒掉,我们都开始干了,A1的车试验都做完了,挂道奇的标,在墨西哥、南美卖,然后跟着到北美区。它现在倒掉了,而菲亚特的小车见长,所以现在不跟我们合作了,但是他们高管跟我们关系不错。
奇瑞现在要进入美国的话,你觉得只是在探讨吗?
可能现在差不多了。我们现在几个产品是按照美标设计的,新出的两个A级车。再去我们就自己去了。防火墙也可以自己设。
华晨出口成了笑话?
华晨的那个代理商通过人来找我们了,说一定要让我们跟他合作,我说我们一定不跟他合作。欧洲有很多骗子经销商,他们没有自己的网络,只是找网络代销,因为欧洲很多卖场都可以卖各种品牌的车,卖得好就卖,卖不好就算,最后这些吃亏的是中国企业。
我们在南美筹建合资企业,乌拉圭是我们50对50的合资企业。现在渐渐减少总代理,都是我们自己控制网络,因为网络很值钱。
目前埃及的网络是由我们控制?
埃及还不是,埃及是由他们自己控制。这个企业比较大,也比较老。现在在加强跟它资本方面的合作。在伊朗就是,开始是这样做,我们买一点股份,现在我们是49%,董事长、总经理都是我们的。他们人比较多,股权比较分散。
兼并并非理想之道
《汽车商业评论》:马尔乔内说要生存必须联盟,研发是很贵的,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研发,细分市场太多了,得靠联合才能全部进去,我们奇瑞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做,你觉得未来靠自己能够做下去吗?
尹同跃:我们跟外国人谈过很多次,发现跟他们合作,谁都不会把真东西拿出来的,都是看中对方的东西,不会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要不就大吃小,平等的合作很难达成。我不知道吉利沃尔沃怎么做的,他们之间一定会有一个很高的墙,挡住沃尔沃的东西被吉利所用。就像上汽收购双龙,搞得鸡飞狗跳。汽车竞争以后可能还是靠自己的实力。
你说像克莱斯勒和菲亚特,这种联盟基本上是菲亚特把克莱斯勒吃了,那样的话自己可以作主了,平等的联盟很难成功。
平等的,哪个成功了?汽车行业的合作兼并到目前也没有看到成功的,雷诺日产只能说是可以期待,奔驰和克莱斯勒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兼并,但是兼并失败了。宝马和Rover之间也是一种失败。这种情况下,现在就不知道菲亚特跟克莱斯勒之间结果怎么样。
你判断呢?
我看不好。
那像上汽收罗孚,北汽收萨博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收法比较干净,没有后遗症。
这种收购成本很小,风险很小,作用也很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都是多少年没有维护的技术。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企业来说,这是好的办法。你觉得奇瑞未来有没有可能去收一些国外运营不下去的品牌和平台?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收购品牌我们不会,收购平台我们也不会,奇瑞现在来讲,已经有很多品牌了,平台技术已经很系统了,很全了,现在是一代代往下走。再说,我们也瞧不上,能出售的东西不会是好东西。
目前像比亚迪,平台是一样的,只不过车的造型是不一样的。你们是否也是在这么做?
很多人对平台的理解有误区,以为平台就是底盘,实际平台概念要大很多。我们现在走平台化战略和走模块化战略。
大众在走模块化战略,奇瑞也在从平台化到模块化吗?
模块化还是有很多的内涵,完全的把它打碎了。有些东西就是一种模块的组合,你很难说它是平台化。大众20年前开始做平台化。我们现在想走大众这条路,从平台化迅速过渡到模块化。
奇瑞现在有多少个平台?
我们现在是4+1。一号平台A00级,二号平台A0级,三号平台A级,四号平台B级,还有一个后驱的平台,以后做豪华车啊、SUV。
我们也看到奇瑞也进入了重卡市场,进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目的是因为这些市场比较好做吗?
重卡是这样的,我们认为国内的重卡是有一定机会的,需求量比较大。卡车现在同质化比较严重,像微车一样,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哪家特别高的。另外中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改装车公司,本身有需求。
我们跟奔驰对标,一项一项跟它对的。造型是很时尚的,很超前的,标准定的比较高。然后中集在海外也有销售,同时在国内打一个差异化。
你们在鄂尔多斯也建厂了,为什么?
鄂尔多斯这块,那里带车架的SUV需求量比较大,那地方比较富有,国外SUV豪华市场需求量很大,我们希望在那里做带车架的SUV。
目前那边整个产能大概是多少?整个奇瑞产能现在大概多大?
还没完全定,可能也比较小。奇瑞整体产能限制规划到150万台左右。目前我们大概1个月在6万辆左右的产能,一年七八十万辆,主要生产基地在芜湖。
大连规划产能是多少?
大连在建,规划产能是20万辆。主要是生产出口这块的。大连是港口,从厂里出来直接就能装船。生产的车子先是A级车平台,三号平台。
抄总是山寨
《汽车商业评论》:奇瑞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尹同跃:我们还是想成为国际品牌,国内卖再多也不能成为国际品牌。我们在国内主要推是奇瑞,在国外推一个新品牌成本要高。
奇瑞今年定的目标是82万台?
我们对经销商报71.6万,报得稍微小一点。对外我们想多搞一点,当然也不是特别重要。70万台、80万台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去年是50万台,我觉得做到70万也够了,再多就不正常了。
有家企业去年目标是40万,今年就翻到80万,每年都要这么翻。
它不这么翻不行,它2025年要变成全球第一。
这家企业进军汽车业的时候,是以电动车来说事的,但是他这几年卖的全是传统汽车。我们来分析这种模式,肯定有它的成功之处。它能卖到这么多,也挺了不起的。现在它的成功之道就是纯抄,这个成本很低。第二它没有改款,一改款就是另外一个车,就进入另外一张网。这样能够极大地把规模做大。第三就是所谓的垂直一体化,很多东西都自己弄。而且据说去年盈利还是最高的,你觉得这些逻辑成立吗?如果成立的话,以后还会成立吗?
我认为,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反应的很多利润,是因为还有很多债没有还。比如经销商的很多返利,它这种完全是套钱,把钱套进来,走到后面都要找它的。
就是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你想想,一个小地方都招十家、二十家的经销商,先把钱打进来,把车提过去再说,后面就不管了,再看就大量的淘汰,这样做起来资源的确有很大的浪费。这个企业我是没有接触,工厂我也不知道你去过没有?他工厂不让随便进来,他这样就人海战术,而且特便宜,大车做得很便宜。
我刚才讲的垂直一体化,很多都能变成自己造的?你认为这个能便宜?
什么都由自己做,自己做肯定都很便宜。比如物流成本、开发费用、管理费用,但是术业有专攻。时间稍微长点就能够看出来了。
但是纯抄的话,比如它不改动或者改动很小的话,拿人家成熟的东西抄,问题终究会少一些?
确实问题会少,因为它抄的基本上都是丰田的车,丰田的车也很成熟了,丰田本身就是一个很保守的公司,很多东西都很完美。即便抄得不像也不会太差,再加上自制,东西做得很便宜,选的车子也比较大。
你觉得这种模式有可持续性吗?一直会抄下去吗?我现在担心它会不会开创汽车业的一种新模式?
世界上有靠抄成为大企业的企业吗?现在就是纯粹的抄,抄总是山寨,怎么能做大呢?也就是搞点市场,赚点快钱而已。要抄的话,大家都抄过,日本人也抄过,韩国人也抄过,后来都转了。我希望它创造一个新模式。
现在如果它转型,开始自我研发,可能就算有比较好的基础了,因为现在的量也比较大的,而且现在讲故事也好讲了。
其实它抄是抄到极致了。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法律上也不健全,用户也不是特别懂汽车,所以也敢买。
主要他没有什么出口,没有太多出口?
出口也出一点点,弄不大。
我在想,汽车业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想法,他们的这种想法倒也挺独特的。你觉得未来它的电动车这一块,会让它成功转型吗?
电动车本身还是汽车,基础还是汽车。如果汽车不认真做,还是抄的话,换一个动力总成也是很难做好的。
但是它毕竟逼奇瑞逼得比较凶。
不存在逼,对我们有一点影响。我们就是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卖得多和少而影响自己的动作,自己该怎么炼就怎么炼。
借这个机会你去看一下我们的实验室,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基础工作。我们现在拿一个车去抄,不是由我干,由这个团队干完全都可以干得很好,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干,我们不会这么干的。我们现在必须要创建自己的东西,从截面、结构等很多元素都要是自己的。比如我们现在设计一个大楼,甚至每一块砖都是自己的。
现在汽车消耗的东西越来越一样,产品的技术也越来越接近,产品质量高低常常也纯属是心理作用。我们陈书记(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开我们的G6,大概开了2万多公里,他对我说,确实没有一点偏见,这个车的确是开得一点毛病都没有,不比奔驰差多少,差的就是品牌。
靠制度来影响决策
《汽车商业评论》:我研究奇瑞的车,发现奇瑞有些地方还真是比较省钱,比如有几个车上放碟片和卡带的音响系统,是好几年前的一个老东西,现在还在延用,我个人觉得那个不好看,为什么不重新换一下?
尹同跃:我们有一个委员会,叫通用化委员会。做汽车零部件越少越好,还要保持十年的备件,备件已经很大了。他们就是特别控制新零件、部件的开发,必须经过他们同意才能开发一个小灯啊、把手啊。在这方面,可能是个问题。
所以人家一坐在车里看这种东西,你看3万元的车也是这样,10万元的车也是这样?
做得好也没有问题,大众也是这样的。比如大众、奥迪的出风口都一样。我们现在可能过份强调延用。
你怎么理解领导个人的作用对企业的影响?
我们逐步用制度来代替人。过去都是由领导来定,但是现在谁也定不了,都由市场来决定。如品牌定位、产品定义、要花多少资源来做,最后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卖多少钱,卖多少量,都要经过评审,评审需要多少个男的、多少女的,多大年龄的,都很规范了。
现在这个制度慢慢建立起来?
对,这会牺牲一些速度。现在我不需要速度,是需要稳,这样逐步逐步稳定。因为小孩子也需要培训嘛。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市场?新的QQ产品定义又不一样,在这一块我们跟国外的品牌也很一致,不过我们的员工年轻一点,有很多德国的人在这边,但是都很像模像样。
也就是说你力图在培养一种文化?
我们主要还是文化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是反复总结,为什么德国跟别人不一样,在一战就被干倒了,二战又毁光了,短短的时间又起来了,这就是文化。
德国是什么文化?是工匠文化。有一次我们去了德国安普,后来老板就送给我一个手工小拖拉机,我把它带回来了,这是他们技校的小家伙手工抠出来的东西。当时我一个朋友在德国大众已经是级别比较高了,他送给我一个礼物就是烟灰缸,是他儿子自己做的,他说我儿子以后就是想当一个好冲压工。
你看,我们现在都是儿子怎么去获得诺贝尔奖,儿子去当明星,考虑挣钱,没有人考虑当工人。即便是当工人,最好的工人也得搞一个函授,搞一个自考,拿一个文凭去当五流的白领也不愿意当一流的蓝领。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导向文化,这是非常差的,千军万马,一个独木桥都要去当官,都要光宗耀祖。
日本你去看,也是工匠,现在我们学很多丰田那套东西,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概念。养规矩形成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像学木匠一样,师傅就是师傅,就跟他老子似的师傅,规矩就是给他打洗脚水,生活方面的习惯也都很重要。
所以在德国社会是个工匠社会,日本也是一个工匠社会,当然现在可能也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富余劳动力比较高,最起码的勤奋力量在下降,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企业比较困难。
你们现在有几个研发院?
现在乘用车分为一院、二院、三院,还有个平台院、商用车院,5个院。商用车院主要是后续的。这个也是参考了丰田、福特的研究架构。在不断的完善,做项目逐步以平台为主,我们是一个院就一个平台。
奇瑞上市已经说了很久了,现在还上市吗?
市里一直想让我们上市,但我们上市的积极性不是特别大。
看来现在是不缺钱了?
我们目前还有一部分零部件,存在上市公司母公司内部关联交易,跟国家去年下的文有些冲突,这一块还需要把它清理掉,但现在还清理不掉。真正在股权这一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梳理。
但是,这对汽车业来讲是不可避免的?
是的,比如丰田有爱信、电装,现代有摩比斯。
最后再重复问一下,对于奇瑞目前的步伐,你的真实心态是什么?
我们一定不要急,急的东西,快的东西,一定不好吃。国内很少有企业在想怎么样把企业做扎实了,做出自己的特色来,相反是恨不得明天变成世界第一。我们更希望能够做得久,哪怕自己小一点。
作者:
fyqc2016
时间:
2010-7-29 15:55
尹同跃奇瑞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作者:
terry
时间:
2010-9-11 07:09
市里一直想让我们上市,但我们上市的积极性不是特别大。
..................
作者:
shiying
时间:
2010-11-30 10:57
读过.............
作者:
winyuliang
时间:
2011-4-23 16:43
4#
shiying
感触很深
作者:
zhaoweifmo
时间:
2012-8-31 09:17
不錯不錯
作者:
liya274100
时间:
2015-5-25 14:22
好长,但是我都看完了
作者:
liya274100
时间:
2015-5-25 14:24
感觉奇瑞还是在改性现在
欢迎光临 成型论坛 (https://bbs.forming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