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才培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
文\周丽君
5月26日,吉利作为汽车行业人才发展的典范,参与了国家人才大会。
其实,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车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努力:自2005年下半年起,奇瑞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诞生了“奇瑞班”,为奇瑞培养一线员工;比亚迪与中南大学等,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合作,如郧阳科技学校开设了比亚迪汽车班;长城汽车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了“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多数车企依托社会资源培养人才,且以大中专为主。
相对而言,吉利汽车在自主人才培养方面,走得更远。
在国外,汽车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很成型。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多数国际车企与本土车企一样,选择合作高校。不同的是,合作的模式主要集中于硕士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并非本科,更不是大中专等。如在“汽车工程”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的密歇根大学,其对汽车人才的培养放在硕士阶段进行。哪怕在1926年被通用汽车收购的凯特林大学,对汽车人才的培养同样放在硕士阶段进行。
吉利汽车组建了吉利汽车研究院,也开始培养硕士及以上的研究型人才,虽然吉利的人才培养体系最接近国际水准,但就整体而言,吉利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层次还较低。再者,包括吉利合作复旦、以及奇瑞合作同济等,更多的还是象征意义。
另外,在美国等国家的汽车行业组织在培养人才方面,尤其是应用性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除了提供职业培训外,甚至会与大学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汽车高级人才。但在国内,诸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乘用车联席会、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等行业性组织,对汽车行业人才的培训和培养的贡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的汽车行业协会好像只对卖数据和拉车企来“碰墙壁”等盈利性事件感兴趣。
总之,在整个世界舞台中,无论是我国走在人才培养前列的吉利,还是其它车企,以及高校、协会等,在培养汽车人才方面,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