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兼并重组中,行政干预能否起到应有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有反思也有考问,争论的最终结果似乎是,是行政主导为重组埋下祸根。仔细翻看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汽车行业发生的各种兼并重组,即使没有行政干预,成功者依然屈指可数,反倒是失败成了主流。
上世纪70年代,雷诺曾为重返美国而收购美国汽车公司(AMC)股份。AMC是一家面临财政危机、无法更新产品线而备受困扰的美国公司,以当时雷诺的财力和能力,根本无法“扛”起AMC。1987年,雷诺以亏损的代价将AMC售予克莱斯勒,此举也导致AMC这个品牌的消失,雷诺则彻底从美国市场离开;福特曾经大肆收购高档车品牌,打造高档车集团,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都以低价贱卖了事,而被收购的品牌很多也因此伤了元气。
国际并购案的失败,原因无外乎企业双方的文化冲突、重组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双方产品互补性差、技术共享度低、财务无法高效整合等,企业内部的阻力最终导致重组双方或分道扬镳,或被弃之不顾。
上述这些重组失败案例中,不存在行政干预的问题,更多是市场自身的冲动。与之相比,国内行政力量主导的兼并重组除了有政府的搭桥引线或指示,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和国企管理体制的不灵活,也会对兼并重组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并非重组失败的绝对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重组双方企业在重组中的态度与执行力。
雷诺-日产联盟的成功是一个有针对性的例子。1999年开始联盟的雷诺和日产,之所以能够在合并后达到各自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在整合中,雷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以出资方自居,进行强势主导,或者将另一方边缘化,而是以平等互利的态度发展;另一方面,日产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改革。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市场增速放缓,未来几年或许将迎来兼并重组的新高峰,这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兼并—重组—集中的过程中,无论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自身的利益驱动,需要企业学会平衡、处理好兼并后的彼此关系。这要求在企业中,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更开诚布公地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现有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只有双方的目标达成一致、齐心协力加以努力解决问题,兼并重组方能达到最初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