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转贴] 莫为短期利益而合资

[复制链接]
fyqc2016Lv.12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8-5 07:4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为短期利益而合资
  近期,汽车业界有关合资的消息密集传出,已签约的有长安与PSA,在洽谈中的有斯巴鲁的国产化项目,还有关于铃木欲再觅伙伴、捷豹路虎国产的猜测等。似乎,国内又要开始一轮“合资潮”。

  在对外合资合作近30年后,在绝大多数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都已扎根中国后,中国汽车厂商还需要与那些二流,甚至三流外国汽车企业合资吗?这些二、三流汽车企业又能带给国内厂商哪些无法从与丰田、奔驰、福特等国际级企业身上学到的新东西呢?说到底,我们必须回答:合资的目的是什么?

  在老一辈汽车人的讲述中,“市场换技术”是中央政府当初选择让汽车业走合资道路的主要想法。

  虽然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市场是否真的换来了技术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客观地说,国内汽车厂商通过合资积累了发展所需资金,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为近10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否实现了“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合资合作在推动中国汽车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年我国想换来的“技术”,不仅仅是高质量的产品以及制造、管理等“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汽车这个特殊产品的开发流程、体系、试验规范等广义范畴上的“技术”或者说“能力”。只有获得了后者,我国汽车企业才能真正掌握汽车的精髓,才能真正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很显然,此前的合资过程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这也是几家开展合资合作的大型汽车集团这些年饱受外界批评的原因。因为上述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收益,更多是合资汽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外溢,并非主动获得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少企业完全背弃了“市场换技术”的开放初衷,走上了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愿意自主研发的弯路。

  这些经验教训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对于那些新近计划对外合资的国内汽车厂商来说,如果计划通过合资获得产品开发流程、体系、试验规范等真正有助于公司基业长青的能力,那么无疑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依然局限于通过合资引进产品,谋求销量和利润的话,那么,企业领导人的追求和魄力都太不足称道了。

  当然,也不排除对于一些国内企业来说,此轮合资并非未来战略重点,仅为分散经营风险考虑,或将作为公司整体布局中一个必要但不重要的补充,这就另当别论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成型论坛 成立于2008年8月,是目前国内优秀的钣金成型类专业技术社区,拥有超过5万会员,形成了由钣金成型、金属材料、CAD工具、CAE工具、CAM工具、资料共享、资源下载中心等几大频道内容,为钣金成型类技术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发现、使用、并交流技术的平台。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