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主唱衰论随着汽车市场的波动甚嚣尘上时,人们可曾想过,如果没有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企业,那我们的自主力量才是真正的“衰”。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政府就提出自主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指明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尽管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但在具体操作中产生了脱节的现象。一些企业迫于生存压力拼了命搞自主,而另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则多少有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以汽车行业为例,国有汽车集团更有责任和条件进行自主创新,但为何成不了“主力军”?在主观上,逐利心理作祟,认为把重心放在卖合资品牌产品上更有“钱景”,为之进行的大手笔投入不会打水漂;在客观上,相关评价机制缺位,助长了这种“风气”,使他们自主创新的压力不够大,紧迫性不那么强。对“名“与“利”的追逐热情明显高于自主创新。
前不久,国资委公布了2011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在46家获评A级的企业中,中国一汽位居第10,东风汽车排在第38位,中国长安的上级单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位列第21位。笔者查阅了近年的该项考核结果,上述企业基本都榜上有名。其中,东风比一汽进入榜单早几年,而一汽自2009年(当年颁布的是2008年度考核结果)首入榜单后,年年排在前列。
尽管2007年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强化了对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并提出对在自主创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给予特别奖励,但总体看,该考核在实施中仍是以对盈利能力的评价为主。
不单是国资委公布的年度榜单,在当前大多数关于国有企业的考核中,对于自主创新的评价,都缺乏详尽指标。试想一下,如果相关部门换一种思路,把挂在嘴边的鼓励与支持自主创新,变成要求自主创新、必须自主创新,并且把自主创新放在相关考核的突出位置,情况是否会有所改变?
有人可能认为,在研发投入方面,政府有相关规定。此前一汽曾因“自主生产研发投入比例偏低”被国家审计署要求整改。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该集团进入各类榜单。外界对于大集团的主要担忧,不在于其是否“大”,而在于其是否“强”。于是,当人们屡屡看到几家大汽车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时,不再为之欢呼雀跃,因为那背后倚仗了太多合资企业的力量。
笔者认为,在自主创新成为最重要、最艰巨任务的时候,在国有企业发力自主还不够坚决的时候,建立自主创新的评价体系向其施压,将更有利于鞭策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向自主创新。这个体系应不局限于自主研发投入一项,还应当包括诸如是否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创新成果等内容,从投入到产出进行全过程考量,督促企业培养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只有把国有大型企业自主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再看汽车大集团。既然他们的自主步伐走得有点慢,那就给其施压,督促其走快点。
|